浅谈独家新闻及其采访
浅谈独家新闻及其采写
南方传媒书院|整合
[摘 要] 独家新闻是众多新闻报道形式中的“重型武器”。它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可谓竞争制胜的一大法宝。因此,它从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受到众多记者的追捧,并把新闻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独家新闻的定义
一位日本企业家的丑闻被某报独家曝光后,不堪舆论压力,自杀身亡。死前,他不断喃喃念叨着一个英文词“ scoop,scoop… …”这个词就是独家新闻。
”scoop“原意是铲子、勺子或任何一种盛装松散物质的器皿,后来引申为类似用勺子舀的动作或结果。用到新闻活动上,就是指能立刻吸引公众视线的报道手法和新闻。
那位日本企业家的丑闻被曝光后,公众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一时间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只好一死了之。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 scoop”的巨大威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独家新闻呢?对于独家新闻的解释,国内外说法颇多。《新闻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之定义为:“只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日本《大众传播用语辞典》则解释为:“独家新闻是抢在其他新闻报道机构前面,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发表的重要新闻以及那种新闻素材。”
可以说,这些定义描绘出独家新闻的某一个外部特征,但却未能勾勒出其主要的内部特征。因此,定义往往流于表象化和一般化。
独家新闻不仅有外部特征,它还有两大内部特征:首先,独家新闻要具备一切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趣味性、显著性、重要性等,并且这些要素必须是高质量的;其次,判断一条新闻是不是独家新闻要看其社会反响如何。
不能把公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不能挖掘出独特的东西,就不能算是独家新闻。因此,我们这样定义:独家新闻是新闻价值大,传播出去之后社会反响大的独家或率先报道的新闻。
独家新闻一般可分为两种:时间差独家新闻和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也称“相对独家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
相对独家新闻是指那些在时间上先于其他新闻媒体报道出来而在内容上与其他新闻媒体大同小异的新闻;绝对独家新闻是指那些事实被掩盖,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诸于众的新闻。
在这两类独家新闻中,时间差独家新闻仅强调发表时间的先后差异,而绝对独家新闻则需要记者“用心”挖掘才能发现。
二、独家新闻的作用
无论是相对独家新闻还是绝对独家新闻都可以产生相当大的轰动效应,都是记者和公众注目的焦点。
1992年7月21日,日本《新闻协会报》载文说:“ 1992年度日本新闻协会选送的66件新闻作品中,消息占12件,其中独家新闻就占11件之多。”
这种情况表明,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独家新闻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竞相取胜的“杀手锏”。采写独家新闻日渐成为记者们追求的目标。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其作用不可小视。
对社会、对读者,独家新闻是高质量的服务
独家新闻是记者对社会事物的独特发现,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为社会、为读者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是一般程式化,按部就班的新闻报道无法比拟的。
独家新闻要传播的是一种人们不知却又必知的信息。正是由于独家新闻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吸引力,使得它能够尽可能地为广大群众所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对生活有更高层次的感悟。
人们希望看到的通常是日常生活中见不到或可以见到但却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信息。独家新闻在这方面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好奇心。独家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
如管道工人徐虎乐于助人的事迹传开后,许多新闻报道都围绕着他怎样帮助别人去写,而上海的《青年报》却别出心裁发出了一条名为《徐虎的七情六欲》的独家报道。
从赞扬徐虎的老套路中跳出来,转而去写徐虎的日常生活,写他的家庭,写他如何对待提拔升迁,如何对待物质利益,如何对待家人的抱怨等问题,挖掘出徐虎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们在阅读后思想有了飞跃,人格得到升华,弘扬3种好的社会风气。
按照目前媒介常规的分工体系,通常是由一个记者负责某一方面的报道。例如,你是跑文教卫生的,那么学校、宣传、剧院等部门就归你联系,这些部门发生的事情,有关部门会立刻通知你,请你报道。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常报道。这些报道一般各家新闻单位都有人参加,是所谓的“共性新闻”。而相同的新闻来原使得新闻报道大同小异,甚至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独家新闻的出现使报纸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力更强。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每天我们关注的报刊摘要栏目摘的一般都是各家媒体的独家新闻。
一般媒体是不会摘那些家家都报的新闻的。日本新闻记者水田章曾经说过:“报纸没有独家新闻,让清一色`发布'的材料充斥版面,那种情景是不可想象的。”
人们去赞赏独家新闻的同时,也会钦偑记者高超的活动能力、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才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新闻工作的记者来说,采写独家新闻是他们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好机会。
独家新闻的采访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记者工作的甘苦与乐趣。日本已故的著名作家,曾在《大阪每日新闻》工作了十几年的井上靖说:
“一生中能报三条独家新闻就是大记者,不叫独家新闻,叫它大新闻也可以。一条独家新闻能轰动舆论,令世界瞩目,这样的消息即使写上一条,也遂了记者平生之愿。”
三、独家新闻的采写原则
独家新闻虽然是记者、编辑、新闻单位负责人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产物,但其中深入第一线的记者是主要角色。没有记者的成功采写,独家新闻是出不来的。
采写独家新闻靠的不仅仅是记者思维的敏捷,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新闻工作像其他工作一样,既要发扬传统,也要借鉴外来经验,取别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记者应能准确判断所发生的事件是否能引起公众的注意,是否会导致重大新闻的发现。
1964年10月15日,法新社记者报道赫鲁晓夫辞职的独家新闻就是新闻敏感和注意力相结合的力作。当天16时09分,法新社驻莫斯科记者开始注意到莫斯科的政治气候异常:
《消息报》没有按时出版;赫鲁晓夫的名字从《真理报》上消失;赫鲁晓夫没有出席为古巴总统多尔蒂科斯举行的午宴;苏共中央所在地停了许多黑色轿车… …
这一切都发生在两个小时之内。法新社记者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了这些细微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高度关注。至18时45分,终于得到了赫鲁晓夫辞职的可靠消息,抢在其他新闻机构之前发出了一条漂亮的时间差独家新闻。
可见,要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敏感要特别灵。新闻敏感是个短时间内完成的系统过程,它包括发现、辨别(判断)、制作(采写)、传播等四个阶段。
仅会发现或判断而不去迅速采写传播,其新闻敏感是残缺不全的;写得快而不善捕捉,更是与新闻敏感无缘。作为一种职业敏感,它与记者的行为活动紧密相连。
衡量记者新闻敏感程度的标准是效率,即当客观事物的信息反映到记者头脑之后,记者立即调动自己头脑中的所有知识、经验和储存的信息,飞速进行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后又马不停蹄地采写、报道。
新闻敏感既不是天生异禀也不会一蹴而就,它要靠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第一是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一个好的记者往往是精神饱满而又乐于参与的人,对现实生活反应迟钝和冷漠的人没有新闻敏感可谈。记者只有努力参与到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去,才能写出有真正社会影响的报道。
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激情和责任感,就不会有自觉有效的参与行为,因此,记者要把这种参与意识同国家的荣辱,人民的疾苦连在一起。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有了这样的参与激情,何愁没有新闻敏感;
第二,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好的记者不会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而是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发现事态发生的征兆、端倪,充分估计到事态的走向,及时选取最佳角度,在事情一旦露头时进行最佳时态的报道。
这是记者产生新闻敏感的前奏和早期冲动。记者有了这个能力才可以在鱼龙混杂的事物面前一目了然;第三,记者还要善于随机应变。
没有正确的思维,意志行为便是无头之鸟,思维的灵敏既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基础之一,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重要品质。
要成为一名好记者,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耐得住寂寞,担得起风浪。他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敢冒风险的献身精神。
世界新闻史上无数条成功的独家新闻都证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纽约时报》的女记者布莱恩曾装成精神病人,混入伯勒克威尔岛的疯人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披露虐待精神病人的独家报道。
1828年,德、俄、英、法、奥、意等国为了重新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召开了柏林会议。因为会议结果关系到东南欧版图的划分,所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吸引了大批记者前往采访。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布洛威茨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他先是利用饭店进餐的机会从会议工作人员那里得到情报,然后又从外国使节那里得到了秘密的柏林条约全文,最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带出柏林,交给同事从布鲁塞尔发往伦敦,抢在条约正式公布之前发表了几乎全部内容。
在西方,新闻记者为了获取独家新闻勇闯险境,有时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1991年6月3日,当日本长崎云仙县火山喷发时,前往现场采访的14名记者在一天之内全部遇难。
其中,《日本经济新闻》的摄影记者黑田耕一的表现令世人惊叹。年仅34岁的黑田在殉职前拍下了9张照片。黑田记者不幸遇难,但这9张画面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照相机厂商指出:“难以置信竟能在如此高温中把相机保留下来,这可能是黑田记者一直紧紧地把相机压在胸口而使其降低到最低限度吧!”
这件事感人至深的地方不在于其惊心动魄的场面,而在于其中的最后几张遗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记者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历史性的经典新闻。
对于绝对独家新闻来说,虽然对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但如果错过了发布时机,其新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而对于相对独家新闻来说,时效性更是重要的因素,失去了时间上的“第一性”,就只能叫新闻而不是独家新闻了。
1921年11月4日,当时的日本首相原敬为出席在东京召开的政友会前往东京站乘车。下午7时25分,刺客中冈艮一向原敬刺了一刀。
本来没有采访任务,只是礼节性前往送行的《东京日新闻》(现在的《每日新闻》)的记者上野福冈刚好目睹了这一瞬间,他脑子里立即闪出“急报!号外!”的念头。
于是分开众人飞奔回报社,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了句:“原敬首相东京站遇刺!”编辑当即立断用号外发出了这一句话的独家新闻,成为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号外。而其他记者又问伤情,又问刺客情况,早已错过了抢得独家的良机。
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记者要舍得花时间和采访对象、通讯员,所联系的单位的上上下下的人士交朋友。只有当相互之间有了友谊,对方才会向记者坦露心菲,才会获得宝贵的独家新闻;
二是指记者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斯大林曾说过,记者是个社会活动家。记者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样才能及时掌握新闻线索,迅速摸清事物真相,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新闻。
记者的潜在工作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不能势利眼,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过河拆桥。要同采访对象、广大群众、包括领导、权威、下属、同行、同仁、同事广泛交朋友,以诚心、耐心和虚心待人处事。
《解放日报》有一位跑商业的记者特别善于和他人交往,商业界上上下下很多都是他的好朋友。靠着这些关系,他写出了许多他人没有的精品。
他的一篇《“啄木鸟在超市行动”》几乎成了经典之作。这篇报道写的是华联超市有一位神秘的“啄木鸟”式的人物,专门负责到超市各连锁门店捉错。
除总经理外,没有知道他的长相。这篇文章可读性极强,除文章本身写得好外,记者能获得线索也至关重要。因此,和各界人士广交朋友也是做记者的必修之课。
记者还要重视平日的积累。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靠记者在日常的积累中获得。好的记者一定是个“有心人”,长期的资料、素材积累可以帮助记者在写稿时不会临时抱佛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点滴灵感马上记下来,日积月累,题材、问题积累了一大堆,时时翻看,会很有启发的。此外,还要多看其他报纸、杂志、开阔视野,这对记者拓宽报道面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人的接触范围毕竟有限,如能博采众长,所获得的进展很大。正所谓,低成本,高收益。
所谓热门话题,一定是牵动人心的话题。而大凡热门话题总有一大堆的新闻记者追踪报道。如果平平而写,泛泛而论,是写不出有特殊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的。
所以,面对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一定要做好准备,深入采访,周密思考,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报道。如前些年国家宣布将逐步取消福利分房制度而由货币分房制度取而代之。
这一消息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响。一时间,大街小巷,茶余饭后们谈论的都是房子。
许多新闻报道只是停留在人们对于房改制度的种种看法、态度等表面问题上,缺少新闻特色,而《江南晚报》却独树一帜,刊登出了《开发商在想点儿啥》、《房地产广告像雾像雨又像风》等报道。
记者跳出了常规新闻报道的路子,采写出有独特视角和鲜明个性的独家新闻。虽然热点问题是抢报独家新闻的最好题材,但要注意不能一味趋同,更不能唯热是从。
社会上的有些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而且往往会引发诸多矛盾。从新闻业务的角度看,这类社会热点问题或许不乏新闻价值,但如果从大局着眼,就不难预料对此加以报道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报道热点问题时一定要慎重行事。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独家新闻有更完美的形式、更充实的内容以及更前沿的信息。采写独家新闻的记者也应具备更优秀的业务素质,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熟,人新我巧,人巧我深”,总之,就是要与众不同。
作者|李献英
——END——
整合|微信时代的支付与发展
干货|体育类新闻、文艺汇演类写作的注意事项
原创|记者的穿着
干货|三个步骤洞悉网站编辑结构
南方传媒书院
道南正脉,毓德树人
新闻黄埔·记者摇篮
欢迎扫描二维码(shendusikao1)加入资深媒体人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微信媒体采编业务研究交流群!
本微信群实名验证:单位(界别、行业)+姓名+职级、职务+工作资历,按照不同归类分组交流,欢迎关心新闻实务高校教师、新闻学子、资深媒体人、媒体从业记者编辑、企事业单位朋友广泛参与!
总出品人:陈安庆
执行主编:宋志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报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