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2015年年报解读#?年报大都已出,汽车行业前景到底怎样?
2015年大部分汽车及其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年报已经发布。虽然这些上市公司仅100多家远不及非上市公司数量之多,但就整车类公司而言,已有足够的代表性。众多外资企业均已打包在大的集团公司之内,如上汽集团中的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等。其它如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等也都是如此。
而汽车零部件行业则不一样,上市公司大都为中资类企业,并不包括大量的三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因此上市公司报表情况并不具有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有代表性。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上市公司效益颇丰,则集中反映出这类新兴车型的市场上升势头。
一个国家汽车工业产品的产销情况往往与该国整体国民经济走势密切相关。2015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年。GDP下行压力颇大,因此汽车市场发展也步履维艰,尤其是4~8月更是惨淡。一直到9月份,市场的内生动力开始发力,依仗SUV同比62.7%的超强增长,一举把乘用车类带出了困境。
2015年9月29日李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议中,以供给侧改革为出发点制定了关于汽车的三项的政策措施。从此令2015年整个汽车市场又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整体汽车销售2459.76万辆,同比增长4.68%。乘用车完成2114.63万辆,同比增长7.30%。这个结果也令主要整车类上市公司业绩完美收盘。譬如,吉利汽车净利润为22.61亿元,同比增长58.01%;比亚迪净利润28.23亿元,同比增长551.28%;长城汽车净利润80.59亿元,同比增长0.22%。
以上所列举的3家上市公司均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民营企业,都是在政策的雨露阳光普照之下,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在一个好的企业运作机制推动下,大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热销的SUV,以及向上发力并具有良好性价比的轿车类产品,从而占领了市场,或者说站住了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反,有些大的国企集团,虽然体量庞大,但如果把合资企业的业绩排除在外,只算自主品牌,那就会显得非常尴尬。虽然投入巨大,可业绩寥寥,甚至一年都卖不掉10万辆车。无论是常规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都无法与同样是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相比。这足以说明缺乏人格化产权代表的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改革的迫切性。
2016年开局的市场形势显然走好,与整个国民经济形势表现一致。而且从投资角度来看,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同比均有20%以上的增长,表现出对市场的充满信心。
如今我国汽车工业正面临着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的转折关头,也是企业脱颖而出的百年不逢的机遇,因此企业必须把握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着力解决有效供给不足,及时把握未来市场需求方向,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SUV和MPV电动化、智能汽车、“互联网+”等方面抓住机遇,这不但是对上市公司本身的成长,还将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 “赶超”产生重大影响。
汽车财经出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报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