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南坪会展中心 一日看尽重庆老字号和非遗
原标题:周末去南坪会展中心 一日看尽重庆老字号和非遗
本报讯 (记者 徐菊)本周末,市民品鉴老字号和打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了好去处。昨日,由重庆市商委主办的首届中国(重庆)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南坪会展中心举行。三百多个老字号及民间艺人亮相,邀你前去品鉴和观赏。
在这些闻名遐迩的老店中,有始于清宣统元年的“桥头老火锅”;有起源于光绪二十四年的邓氏厨具——“邓家刀”;有百年历史的重庆传统特产“土沱麻饼”;有早在汉唐时期就被列为皇室贡茶的“四川米仓山茶”;还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砚”的嘉陵峡砚……
此次博览会有160个老字号、20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来自省外的100余家企业和韩国16家企业参展,各种非物质文化、美食产品等市民前往品鉴。
重庆目前有中华老字号19家,重庆老字号113家,国家级非遗39项,市级非遗388项,区县级非遗1852项。
此次参展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携带看家产品和技艺与市民见面。
这些民间技艺如果你没有亲眼见过,可以来看看
秀山龙凤花烛
龙鳞用4种蜡有上百片
栩栩如生的白龙、青龙,盘旋在朱红色的蜡柱上,吐须扬角,雍容华贵的凤凰展翅欲飞。秀山的龙凤花烛,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令围观市民赞叹不已。
早在2007年,秀山龙凤花烛就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远近闻名的龙凤花烛民间艺人陈建友,昨日早早就来到了展会现场。
他说,制作“龙凤花烛”最为复杂的是贴鳞片。鳞片所用的材料是含有黄色、蓝色、橙色、桃红色这4种颜色的蜡,溶化后需要用专门的7个小模具一片片地粘上去,光一条龙就有几十上百片龙鳞……一对“龙凤花烛”做下来,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
川东竹琴
一竹筒一简板就开唱
一只手抱着三尺长的竹筒,一只手拿着简板,穿着灰对襟衬衣、布鞋的表演者,怡然自得地坐在椅子上自打自唱。他就是曾任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团长的潘光正。
68岁的他也是川东竹琴第八代非遗传人。潘先生介绍,川东竹琴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表演时,演奏者根据剧情节奏或疾或缓地敲打竹筒和简板,心到神到,这样,竹筒和简板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茅古斯舞
现场再现土家习俗
赤裸的身上扎满茅草,一群舞者手舞足蹈地登上了舞台。昨日,古老的土家茅古斯舞出现在了南坪会展中心。
茅古斯舞是我国首批5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茅古斯舞表达了土家人对赐以自己衣食的山野的崇敬,以及对自己血脉永续的渴望,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
蜀绣
传承人现场教人刺绣
作为国家级非遗蜀绣的市级传承人,昨日,李淑兰亲自来到现场教大家制作刺绣。她出身于蜀绣世家,从小跟随父亲李尚余学习蜀绣,如今是国家级高级技师,她的刺绣作品曾获得国内、市级金银奖。
李淑兰说,刺绣要做得漂亮,关键是要根据丝线的光泽和运针的条理分析,将绣花线多色阶搭配、交叉,创造性地运用和变换针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报告立场。